曾经,对于自己的家乡被誉为“屈贾之乡”很是不解。屈原还好理解,是家喻户晓的文化大咖,只是对于这么推崇只在长沙呆了不到三年时间的贾谊,感觉有点不能理解!这个只活了33岁且只在长沙待了3年的人,为什么能跟三闾大夫屈原齐名,一起成为湖南的文化名片?
等到年岁渐长,认认真真地了解贾谊的生平、研读其著述之后,才觉得是自己当初太多于浅薄了,这位青年思想家、政论家、文学家堪称大汉王朝的改革总设计师、问题解决专家,不光是两汉期间天花板级别的政委参谋,就是在整个历史长河中也是让人顶礼膜拜的存在。
随便举几个例子哈。汉文帝时期军功集团尾大不掉的问题是贾谊用“列侯之国”给解决的,晁错的《削藩策》、主父偃的《推恩令》其实都是贾谊“众建诸侯少其力”的翻版和改良,汉朝率先提出以儒家思想治国的不是后世独享盛誉的董仲舒,而是贾谊……
展开剩余92%对于这样一个牛人,汉朝的刘歆说:“汉朝之儒,唯贾生而已。"明朝的李东阳说:“文帝时,可当大臣者,惟贾太傅一人。”当代伟人说:“《治安策》)是西汉一代最好的政论,全文切中当时事理”……
然而,这样一个神秘而又伟岸的天才贾谊,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呢?请大家耐着性子往下看。
贾谊是河南洛阳人,出生于汉高祖七年(前200年)。生来就是一个天才般的人物,师从大儒张苍(《九章算术》的作者),17岁便成名于世。凭借那该死的才华,被河南郡守吴公招致门下,成为了吴公的一名机要秘书。贾谊那些年硬生生地辅佐吴公把河南郡治理得成为了天下的样板工程,年年政绩考评第一。
等待汉文帝登基之后,因为原有的文武大臣都是军功集团的人,便大力从地方提拔官员去稀释朝臣势力结构,听说河南郡守吴公这么有能耐,所以便擢升河南郡守为廷尉。结果这个吴公到了中央之后,就跟汉文帝说,其实把河南郡治理得这么好并不是我的功劳,而是一个名叫贾谊的青年才俊的功劳,您要提拔更应该提拔他。
求贤若渴的汉文帝听后,立马就把贾谊召至京城,面试确认之后,就把贾谊任命为博士(岗位名,类似于秘书、后备官员)。当时的贾谊年仅21岁,是所有博士中最年轻的。
给皇帝当博士,那是要有真材实料的,因为皇帝会经常拿一些实际难题来考察他们的应对之策的。贾谊通过一年的优秀表现,被汉文帝破格提拔为太中大夫(当年汉文帝的亲舅舅薄昭也不过是一个中大夫),这是一个管言论、意见的官职。
咱们之前已经多次介绍过了,汉文帝即位前几年,那个皇帝并不好当。军功集团尾大不掉、宗室王爷虎视眈眈、外虏匈奴咄咄逼人、治国方向一片茫然,这些问题都让想掌握实权、大有作为的汉文帝寝食难安。
汉文帝的问题虽然多,但是这没有关系,因为他有天才贾谊。
汉文帝元年,贾谊提议进行礼制改革,上《论定制度兴礼乐疏》,以儒学与五行学说设计了一整套汉代礼仪制度,主张“改正朔、易服色、制法度、兴礼乐”,以进一步代替秦制。由于当时文帝刚即位,认为条件还不成熟,因此没有采纳贾谊的建议。
这种事情,可能很多朋友意识不到其重要性,大家可以去参考叔孙通这个人,叔孙通就是依靠帮助刘邦制定一套完整的君臣礼仪而被重赏。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说,贾谊是率先为大汉王朝提出“要构建专属于自己的企业文化”这么一个人,目光非常之深远、意义非常之重大。
文帝二年(公元前178年),针对当时“背本趋末”(弃农经商)、“淫侈之风,日日以长”的现象,贾谊上《论积贮疏》,提出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主张发展农业生产,加强粮食贮备,预防饥荒。汉文帝采纳了他的建议,下令鼓励农业生产。
这个事情,大家仔细去想一想,为什么时至今日在民间还有一种嘲讽和警示“你这人不能太有钱”?其实有很多人都是不善于过好日子的,口袋里有两块钱就会瞎搞胡搞,最后同归于尽地伤害了彼此生存的根本。汉文帝主张无为而治,就是只要你们不造我的反,我就不怎么管你们,社会有钱了,又没有必要的约束,奢侈腐败、男盗女娼那些事不都出来了吗?大家仔细去看看自己的周围,但是周围的经济好了点,麻将馆、KTV这些东西一定是层出不穷的。
就在这一时间内,贾谊针对“军功集团抱团取暖”的问题,提出了“列侯之国”的建议。这个建议把军功集团打击得有多么厉害,之前已经给大家讲过了。这也导致了军功集团对贾谊恨之入骨,所以就在汉文帝想提拔贾谊担任公卿之职。绛侯周勃、灌婴、东阳侯、冯敬等人纷纷进言诽谤贾谊“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逼得汉文帝暂时弃用贾谊。
汉文帝四年(前176年),贾谊被外放为长沙王太傅。
这个事情被很多人理解为汉文帝疏远嫌弃贾谊的实证,其实并不是这样的,这是汉文帝对贾谊的一种保护。贾谊年轻气盛,对军功集团的出招,招招致命,且军功集团已经明显释放了强烈的对其不满之意,继续留在京城,确实有生命危险。这种事情,其实就是防止军功集团狗急跳墙、鱼死网破。
但是,当时的贾谊还是过于年轻,对于一些拐弯抹角的人情世故问题理解得还是不够透彻,所以也觉得这是汉文帝冷落了自己,所以在赴任长沙、途经湘江时,写下《吊屈原赋》凭吊屈原,并发抒自己的怨愤之情。
这是年轻人的普遍缺陷,看问题习惯性直来直去,所以会误解一些良苦用心。
这个时候,周勃被捕入狱,远在长沙的贾谊上疏《阶级》,建议汉文帝以礼对待大臣。
贾谊这么建议是对是错呢?当然是对的嘛!你汉文帝已经在对抗军功集团之中取得了优势,而且当时你也没有斩草除根的能力和实力,就是应该打一下停一下,让双方矛盾不至于彻底激发,军功集团不会跟图穷匕见嘛。
然后,当时的汉文帝把蜀郡的严道铜山赐给邓通,又允许吴王刘濞开豫章铜山铸钱,因此,“邓氏钱”和吴钱遍布天下。汉文帝五年(前175年),贾谊在长沙又向文帝上《谏铸钱疏》,指出私人铸钱导致币制混乱,于国于民都很不利,建议文帝下令禁止。
真是“处江湖之远,思庙堂之忧”呀!
但是,正如后世苏轼评价的那样,贾谊因为太年轻,对于人生的豁达其实尚有待于加强。在贾谊做长沙王太傅的第三年,有一只鵩鸟(猫头鹰)飞入房间,停在座位的旁边。猫头鹰像鹃,旧时视为不吉祥之鸟。贾谊因被贬居长沙,长沙低洼潮湿,常自哀伤,以为寿命不长,如今鵩鸟进宅,更使他伤感不已,于是作《鵩鸟赋》抒发忧愤不平的情绪,并以老庄的齐生死、等祸福的思想以自我解脱。
这说明我们的贾谊同志心思极重、心结难解呀!年轻人,不要时时刻刻想着搞大事,要懂得一点以退为进、迂回包抄的道理。
不久之后,汉文帝想念贾谊,征召入京,于未央宫祭神的宣室接见贾谊。文帝因对鬼神之事有所感触,就向贾谊询问鬼神的原本。贾谊详细讲述其中的道理,一直谈到深夜,汉文帝听得不觉移坐到席的前端。谈论完了,汉文帝说:“我很久没看到贾生了,自以为超过他了,今天看来,还比不上他啊。”
这件事其实也后世李商隐说“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的事实依据,但实际上,我们要读懂汉文帝后面那句话所表现出来https://ZhuanlAn.zhihu.com/p/1959236451645515085的胜负欲,这样才能理解贾谊其实是一个360度无死角的全才。汉文帝其实不是赏识贾谊,恰恰相反,是非常赏识,爱到骨子里的那一种。
贾谊这次回到长安,军功集团的地位已经打压下去了,陈平、灌婴两位大佬已死,周勃这位大咖也被汉文帝整得彻底没脾气了,正在封地绛县惴惴不安。但这次汉文帝依然没有让贾谊位列公卿,而是让贾谊去担任梁怀王太傅。当时的梁怀王刘揖便是汉文帝最受宠爱的小儿子,让贾谊去当梁怀王的监护人,这实际上是一份天大的器重。
贾谊在担任梁怀王太傅期间,依然心系国家和朝廷,多次上疏陈述政事,大体上围绕匈奴侵边、制度疏阔、诸侯王悟凝等三个问题而展开论述。著名的《治安策》便是这一时期的著述。
也就在这一年,汉文帝唯一的亲弟弟淮南王刘长死了。然后,汉文帝地出于维护自身形象的政治考虑,于第二年(前172年)又把刘长的四个儿子封为列侯。贾谊担心汉文帝接着还要把刘长的几个儿子由列侯进封为王,上疏劝谏此事,但没有被汉文帝采纳。
汉文帝为什么没有采纳贾谊的正确意见呢?因为在当时,皇权确实还不够强大,还比较需要诸侯王的势力来充当第三方平衡势力,所以也确实比较需要做一下样子。如果趁着刘长死去的机会夺其封地,会惹起诸多口舌是非的。
汉文帝十一年(前169年),贾谊32岁,随梁怀王入朝,梁怀王刘揖坠马而死。贾谊感到自己身为太傅,没有尽到责任,深深自责,经常哭泣,心情十分忧郁。这就是最典型的主死臣忧吧!
按照惯例,梁怀王无子,他的封国就将被取消。但是贾谊认为,这样做对整个局势不利。应另立梁王,扩大梁国和淮阳国的封地,使前者的封地北到黄河,后者南到长江,从而连成一片。这样才能进一步扩大保卫京都的战略纵深。
汉文帝听从了贾谊的建议,迁淮阳王刘武为梁王,另迁城阳王刘喜为淮南王。从后来吴楚七国之乱中梁王刘武坚决抵御的作用来看,根据贾谊的这个建议所作的部署,确实是深谋远虑。
但是,天妒英才,就在梁怀王刘揖坠马而死的第二年,贾谊也在忧郁中死去,年仅三十三岁。
这么笼统地介绍,可能很多人还读不出贾谊的厉害之处。咱们再具体地说一说贾谊对汉文帝时期政局稳定的重要贡献吧!
第一个,当时汉文帝就是一个形同虚设的傀儡皇帝,要从军功集团手里夺回实权其实是相当困难的。但是汉文帝为什么就那么水到渠成地实现了呢?真的是靠什么“无为而治”吗?其实核心大杀器就是贾谊的“列侯之国”。
“列侯之国”其实是一个误解的阳谋。国家给你封了一块地盘,难道你们这个功臣不应该去管理好他们吗?你们天天扎堆在京城干什么?只要这些大功臣都回到了自己的封地,那么在那样一个交通和信息都不比今日的时代和社会,就基本上陷入了“关起门来各自过日子”的死局了。这样西汉的朝廷既摆脱了军功集团的监控又能逐个对他们实施降维打击了。
说句实在话,没有贾谊的“列侯之国”,汉文帝不知道还要多当多少年的傀儡皇帝。
第二个,便是刘姓诸侯王的问题,其实刘姓诸侯王是汉文帝被逼无奈扶持起来的,一方面是要安抚那些各怀鬼胎的宗室,一方面是寄希望他们能帮助自己拱卫皇权、对抗军功集团。但是,这种事情就是一把双刃剑,按下葫芦翘起瓢,军功集团的势头按下去之后,刘姓王爷的劲头又上来了。刘兴居、刘长这些人可并不怎么把刘恒放在眼里哈。
贾谊给汉文帝提了一个“众建诸侯少其力”的金点子,这同样也是一个无解的阳谋。其实它就是广为人知的“推恩令”的原型。其实思路和逻辑跟“列侯之国”差不多,啥逻辑呢?咱们老百姓做菜的逻辑,把食材尽量剁碎一点,一定是更容易入味的。
这里咱们多说一句,汉景帝若是有他爹这城府和格局,其实后面的“七国之乱”根本就不可能发生,汉武帝时期的“推恩令”也大可不必了,就这么一路温水煮青蛙,没几个诸侯王爷能熬得过你们老刘家的皇帝的。
第三个,便是当时的外患问题——匈奴问题。匈奴从刘邦时期就开始对中原趁火打劫了,欺负的就是大汉王朝不敢跟他们鱼死网破,所以大汉当时非常头疼,内部矛盾这么严重,外面的气该受还是得受!
针对匈奴问题,贾谊又高屋建瓴地提出了“五饵三表”的方针,整体思路就是走怀柔路线,用博大精深的文化和天恩浩荡的恩义去感化和同化匈奴人。
爱人之状,好人之技,仁道也;信为大操,常义也;爱好有实,已诺可期,十死一生,彼将必至。此三表也!赐之盛服车乘以坏其目;赐之盛食珍味以坏其口;赐之音乐妇人以坏其耳;赐之高堂邃宇府库奴婢以坏其腹;于来降者,以上召幸之,相娱乐,亲酌而手食之,以坏其心。此五饵也!
这里可能有朋友会说,咱们中华男儿血性呢?大家自己动脑子去想一想哈,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为政者的大忌其实就有一条,切莫图自己的一时之快,不管不顾地放飞自我,你的位置越高、权力越大,你的责任也就越大,你得结合时势,作出最合时宜、成本最小的选择,因为你得对你的政局稳定和国泰民安负责。
贾谊对匈奴实行安乐死的建议,其实是科学合理的,而且读过《治安策》的朋友也应该明白,贾谊倡导的并不是一味地对匈奴人进行忍让,而是主张该出手时就出手地维护华夏正统,只是不要去搞玉石俱焚而已。
第四个,便是构建治国思想体系的问题。因为大汉王朝这么多年其实一直在摸着石头过河,并没有找到系统的治国思路,很多时期全靠皇帝的临时发挥,这是非常不利于长治久安的。贾谊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提出要以儒家礼义纲常来治国的人。
比如周勃后来被捕入狱的时候,贾谊就上疏劝他以礼对待大臣;又比如汉文帝后来宠信邓通,让其私自铸钱,贾谊即便远在长沙,也向汉文帝上《谏铸钱疏》,指出私人铸钱导致币制混乱,于国于民都很不利,建议文帝下令禁止。
只不过,属于儒家思想的春天还没有到来,还得等40年左右。
总而言之,贾谊是西汉最终能成功转型的总设计师,是汉文帝身边最高水平、最靠谱的政治顾问。而且大家可以发现,贾谊这哥们就是一个无一不精的全才,从经济到民生、从司法到国防,就没有他不会的事情。
当然,最后我们要力求客观,也要说一说贾谊身上的一点不足。几乎所有的天才,都会因为领先凡夫俗子太多而显得有点激进。其实贾谊提的所有建议都是好建议,汉文帝也是知道的,但是汉文帝为什么有些就是不听呢?还尽量不让他待在朝廷中央呢?这说明汉文帝作为一个总揽全局的人,大局观、包容度其实是要强于贾谊的!当时的大汉王朝确实步子放慢一点比突飞猛进要更靠谱一点。但这并不是说贾谊洞见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思路有什么问题哈。
咱也不是刻意去吹捧贾谊,两汉那几百年,对于一个帝国的问题诊断和问题解决,无人可出贾谊之右!跟他一样全面的,没他深刻;跟他一样深刻的,没他敏锐……比如后面的什么晁错、主父偃、董仲舒等等,有一个算一个,没有一个有贾谊这般深邃睿智的。
慧极必伤,情深不寿!遗憾的是股票配资平台下载,天才贾谊仅仅只活了33岁。贾公千古!
发布于:四川省点搭网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